祖宙軍:上海航運險迎來發展新契機
2013-12-10 16:48:33 來源:上海金融報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據上海保監局局長裴光稱,正在組建當中的上海航運保險協會(以下簡稱“航保協會”),預計將在年底掛牌,協會將具備定價能力。航運保險作為一個極富特色的保險種類,一直是業內關注的重心。上海是目前世界上貨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作為金融行業和航運行業的連接點,上海航運保險的發展變革必也代表著行業的進步方向。有消息稱,上海航運保險協會由人保財險牽頭組織,聯合太平洋產險和平安產險等發起人單位共同籌建。為此,《上海金融報》專訪了中國人民財產保險上海航運保險運營中心總經理祖宙軍,就航保協會成立具體情況、航運保險目前發展現狀以及結合自貿區改革將給航運保險帶來哪些新的機遇等問題進行全面解讀。
《上海金融報》:上海航保協會成立在即,作為航保協會的主要發起人,您能不能給介紹一下航運保險協會的具體情況?
祖宙軍:參加航保協會籌建的主要有三家公司:人保、太保和平安,后期還聯合了中國財產再保險上海分公司等機構。2012年2月就已經開始籌辦,到目前為止主要分為兩個階段。前期主要是由上海保監局和上海市金融辦組織推動,后期則主要在行業內部進行,在保監局和金融辦的指導下,由同業公司整合業內各種資源,吸納各種航運保險相關機構入會,向政府主管部門報送材料等,作了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
目前,各項工作都基本準備就緒,等待社團管理局審批通過,航運保險協會就可以正式掛牌。協會辦公地址將選在外灘北京路上一棟富有歷史底蘊的老建筑內,初步預計將會在12月份正式成立。
航保協會的成立,一直都受到保監局等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保監會提出的“保八條”中,曾明確提出要“發展上海航運保險協會”、“支持上海完善保險市場體系,推動航運保險定價中心的建設”。政府部門對航保協會的成立給予了諸多期待,希望借此吸引更多專業的保險公司到上海設立航運保險中心,培育一個可以聚集航運保險資源的航運保險市場。
《上海金融報》:自貿區的成立,是否進一步推動了航運保險協會的籌建步伐?航保協會將會給航運保險的發展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祖宙軍:可以說,當前航保協會成立的各項條件已經具備。越來越多的航保經營機構在上海聚集,隨著自貿區的設立,保監局專門成立了改革創新領導小組,負責自貿區改革事項。小組辦公室下設立了兩個獨立科室,一個負責自貿區,一個管理航運保險?梢,監管部門對航運保險的發展非常重視,這對我們而言,也是進一步做好工作的動力。
目前航保協會已初步吸納30余個會員單位,未來還將吸納更多會員進入,其中不僅包括保險公司,還會涵蓋一批專業的保險服務機構,如經紀公司、公估公司等,我們還將以觀察員身份吸納一些行業上下游的專業機構,如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等。通過為航運保險行業的發展聚集更多專業資源,借此提升上海航運保險市場的專業化水平,促進航運保險產品和服務創新,同時推動航運保險定價中心的形成。
《上海金融報》:國內保險業發展至今,航運保險市場初具規模,可為什么尚未有專業的保險公司出現?是否條件還未成熟?
祖宙軍:事實上,目前國際上專業的航運保險公司也比較少,這與航運保險本身的業務特性有關。一般而言,航運保險的保險標的非常大,這就要求航運保險公司具備相應規模的經營資本金,而保險公司又對資金的運作效率有一定要求,所以一般不會選擇通過建立專業的航運保險公司來經營業務。目前各大型保險公司的業務經營模式主要是設立航運保險事業部,或者建立航運保險運營中心,省級分公司則往往采用專管專營的模式,由一個部門單獨負責航保業務。
專業的航運保險公司,是航運保險行業發展專業化的一個標志。之前,行業內部也有討論,一些地方也曾提出設立專業航運保險公司的設想,但真正邁出實質性步伐的則是尚在籌建中的東海航運保險公司。它是由我們公司和上海港務集團及寧波港(601018,股吧)務集團等聯合組建的,目前各項籌備工作已經基本完成,正在等待保監會的審批。如果近期內可獲批,由人保相對控股的國內首家航運保險公司就誕生了。
《上海金融報》:有人說,國內航運保險行業發展尚處于“粗放”階段,您怎么看?當下航運保險發展又存在哪些問題或困境呢?
祖宙軍:隨著中國保險市場的發展以及外資保險公司的進入,中介機構的逐步發展,航保產品也在不斷豐富,保險條款日益精細化科學化,根據客戶需求,各公司都對保險產品進行了改革和創新。比如,我們公司在近年就陸續推出了無船承運人保證金責任保險、海盜贖金保險、游艇(船型 船廠 買賣)保險和船舶抵押人利用保險等。當下,國內航運保險行業的發展速度和水平,基本上可以滿足市場的需求,但是在產品和服務創新上還存在進一步的改善空間。尤其是尚未形成成熟的服務模式,比如在高風險產品保險方面。另外,中小船東保險服務無法有效滿足、部分保險業務資源流失海外等,也是當下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
這背后也反映出了當下國內航運保險行業發展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在服務體系上沒有形成全球性的服務網絡,導致服務能力欠缺。建設全球性的服務網絡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比如在全球各大港口建立自己的分支機構以鋪設服務網絡,但這種方式成本相對較高。也有一些保險公司借助國際上成熟的服務機構,通過簽訂多方合作協議以構建全球網絡。未來,人保會進一步加強在全球各地保險機構的合作,考慮加入國際性的保險組織,比如勞合社,成為其會員后就可以享有其在世界200多個會員單位的資源。
《上海金融報》:隨著自貿區的設立,航運保險行業將如何探索發展機遇?未來五年內航運保險行業將可能迎來哪些變化?
祖宙軍:就航運保險行業來看,未來發展最主要的方向就是通過制度創新來培育市場,通過市場來集聚資源要素,建立上海航運保險市場,實現“兩個中心”建設目標。從保險公司來看,需從產品和服務創新、業務模式創新、組織架構等方面進行持續探索。人保財險上海分公司目前有兩家支公司已在自貿區內,未來是否會設置專門的自貿區機構,還需要進行專門論證,等條件成熟會逐步推進。
上海作為正在建設中的國際航運中心和金融中心,自貿區的設立,給航運保險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結合自身的歷史和地理優勢,航運保險的發展,也將推動上海城市整體實力的提高。
鏈接
航運保險向上海聚集
2009年以來,我國航運保險業務向上海聚集的態勢明顯。
來自上海保監局的數據顯示,2009年,上海地區船舶保險業務規模僅有7.7億元,2011年就增長到20.85億元。2013年三季度末,上海地區船舶險保費收入達21.6億元,占全國市場的46.8%;貨運險保費收入11.15億元,占全國市場的13.59%。
這一聚集的態勢與上海在開展航運保險業務上的稅收優惠有密切關系。2009年國務院19號文提出,對在上海注冊的保險企業從事國際航運保險業務取得的收入,免征營業稅。目前,凡是在上海出單的航運保險業務,包括進出口運輸保險、遠洋船舶(位置 評論 新聞)保險、集裝箱保險等5個險種,均免征5%營業稅。
不過,稅收優惠只是吸引險企的一個方面。上海航運中心及上海自貿區建設所帶來的各類軟環境提升成為吸引保險公司的重要原因。
“保險公司在上海成立航保中心,更重要的是看中上海適合航運保險發展的各類軟環境和隱性優惠。”一位航運保險相關人士表示。
數據顯示,2012年,上海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突破3253萬標準箱,同比增長2.5%;完成貨物吞吐量7.36億噸,同比增長1.1%,兩者均繼續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
與此同時,上海擁有國家級航運交易所、上海航運運價交易有限公司、海事法院、上海海事仲裁院、中國國際集裝箱班輪運價備案中心、船舶和貨運協會等一大批航運服務機構和功能性機構。這些成為航運保險向上海聚集的關鍵原因。